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特派员风采>>杜蒙>>正文
 
“东农有个岳县长”
2013-12-18 11:01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采访当天,岳奎忠刚刚从杜蒙县回来,马不停蹄地又要准备第二天赴宾县的行程。这样的生活状态,从他1990年毕业时就已经开始了。20余年间,岳奎忠长期从事奶牛、肉牛和羊的繁殖及胚胎移植现场和实验室工作,具有奶牛、肉牛直肠检查10万头/次的经验,先后被黑龙江省20多个牧场、县市聘为专家团成员、奶牛饲养和繁殖育种的首席专家。

2009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农民,我校集中选派33名中青年专家赴大庆,深入基层乡镇村屯开展科技服务。岳奎忠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在面向全杜蒙县农民开放的培训课堂上,岳奎忠上课的方式让农民感到眼前一亮,三个小时的上课时间,他最多也讲不到两个小时,往往留下一个多小时现场解答农民们的提问。有一位农民提出的问题令岳奎忠印象深刻:“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这牛犊子生的越来越小,有的还没有狗崽子大呢,您说这可咋办呢?”岳奎忠了解到,当时杜蒙县作为省内养牛大县,全县60%的农户是奶农,当地的小牛犊生出来也不算小,可就是长不大,往往到了断奶期,牛犊还不满200斤,这就不正常了。这是杜蒙县奶农们一直以来的心病。岳奎忠知道,这包含着行业内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快速有效地改良奶牛品种。

对于奶农的这一提问,岳奎忠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我国的奶牛饲养工作起步很晚,从六十年代末期国家才提倡发展奶牛事业,老百姓在八十年代中期才逐渐开始养牛,与欧美、日本几百年的养牛历史比起来,国产奶牛的品质远远落后。因此如果采用当时普遍使用的地产精液来实现品种改良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漫长的时间。如何能使奶牛品种改良尽快实现、岳奎忠在近20年的研究、实践过程中,已经使“奶牛胚胎移植”这一技术手段逐步成熟起来,即采用国外优质奶牛卵子与进口冻精进行人工授精,形成优质胚胎后再移植到本地奶牛体内完成生育过程,实现品种改良的“一步到位”。后来,岳奎忠为给当地农户降低成本,还直接使用进口优质冻精为当地奶牛进行人工授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说来容易做来难。作为杜蒙县科技副县长,岳奎忠曾说过,比起这副县长,我更愿意做一个科技员,实实在在地为农民们做点实际的事情。除了会议外,他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停留超过一个上午。在杜蒙县的日子里,他基本都奔波在乡镇的土路上,忙碌在农户的牛舍里,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至今历历在目。为了成功进行胚胎移植,岳奎忠每次都要连续工作数小时,做完手术后还要与当地农户、专家交流以后的注意事项、如果出现意外要采取哪些应急措施,一切就绪后还要马上搭上长途客车赶回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是常有的事,被牛踢伤、挨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在牛舍里为农民解答难题时,一只硕大的苍蝇竟然碰巧飞进了岳奎忠的喉咙里。事后他总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说给朋友们听,为农民服务的脚步却不肯为此停歇。

挂职四年多来,岳奎忠本应该享有当地给他的“副县长待遇”,但是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连政府给配备的专车,他也只是在赶去农户家救急时用过,而从未用车办过一件私事。甚至每一次往返于县校之间,他都是自掏腰包打车到长途客运站。

他有一个习惯,每次集中培训农民或进行现场指导后,都要给大家留下联系电话。于是,他的手机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线”,有的电话一讲就是个半钟头,求助最频繁的时候,一天下来他要接到十几次咨询电话,最晚的时候甚至逾过午夜零点。为了不负农民朋友的那份信任,为了心中那个要永远做农民贴心人的无声承诺,岳奎忠的手机号码十余年不曾变更,并始终坚持着24小时开机的习惯,即使出差到外地,也不会因昂贵的长途加漫游费用而拒接农民的电话,并且不厌其烦的给农民解难,直到他们听懂、满意为止。因此,岳奎忠交下了许多农民朋友,有的农民发来短信感谢他说:“敬爱的岳老师,您是我们养殖户的‘大救星’,这里的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您!”

杜蒙县烟筒屯镇副镇长王强是当初第一批奶牛胚胎移植示范户。他当时是被岳奎忠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作风所打动,所以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勉强答应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出生的改良牛犊慢慢长大了。当这些奶牛开始产奶的时候,王强惊奇地发现,这种“金牛犊”的产奶量比一般奶牛高出很多,大概算来一年能增产1吨左右,而且只要精心喂养,产奶量还有继续增加的空间。2000年,在杜蒙县那达慕盛会的奶牛评比大赛上,王强家那头由岳奎忠教授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的奶牛夺得头魁。王强感慨道:“那可真称得上是只‘金牛犊’啊!

就是这样踏实肯干的点滴积累,岳奎忠和他的“金牛犊” 在杜蒙县渐渐传开了,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岳县长”,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采纳这项新技术,让“金牛犊”快点来到自己家。

现在,杜蒙县有80%的奶农采用了胚胎移植技术或进口优质冻精。外地人来杜蒙询问致富经,人们都会说:“东农有个岳县长……”

2011年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岳奎忠为杜蒙县、林甸县等奶牛业发达的县乡,梳理出了34个制约当地奶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17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并由政府投资进行解决,根据困扰当地奶牛业发展的问题研发的15项专利已获批准。特别是他牵头研发的防治奶牛乳房炎药物,经过实验测试,使奶牛乳房炎的整体发病率平均由原来的66.4%降低到21.7%。如今杜蒙县、林甸县的奶牛平均每头产奶量由原来的5吨/年提升到6-8吨/年,按1吨牛奶4000元的收益计算,这两个县的十余万头奶牛每年就要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多个亿,创造了该类地区农民增收增效的“神话”。 前段时间,岳奎忠看到一农户家经过改良后的奶牛品质很好,打趣地问“一万八一头卖不卖?”“那哪能卖呢,前几天有个外地人来收牛,给我两万我都没卖给他!”但在2009年以前,杜蒙县的奶牛价格还只有4000元。因此,原本只有3年挂职副县长的任期被当地政府延了再延,校地双方关于岳奎忠的挂职合约签了再签,这一次签到2015年!

农民富裕了,农村兴旺了,农村经济环境也相应活泛起来,岳奎忠还记得在2009年他刚去杜蒙县的时候,街上的小饭铺聊聊可数,短短的几年间,杜蒙县几乎变了模样,沿街两边开满了餐厅、超市。他同杜蒙县的人们一起感受着这些可喜的变化,脸上写满了幸福。

岳奎忠带来的“金牛犊”不仅改良了当地奶牛品质,他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和做法。以往的农户让子女读书、上大学的目的往往是希望他们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而在杜蒙县,一位奶农真切感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实惠和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他改变了从前的想法,鼓励自己即将面临高考的儿子填报农业类院校。他说:“自从岳县长来了以后,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一点也不比在城里打工挣的少,我想让我儿子也考个岳县长那样的专业,大学毕业后帮我一起养牛。”现在岳奎忠再走到农民中间,惊奇地发现大家伙儿问的问题也都和以前不一样了,再也没人拿“牛犊子”和 “狗崽子”比较了,取而代之的,是“花色”、“体长”、“产奶量”等一些专业术语不时地从农民口中“蹦” 出来;大家不再满足于粗放型的“能产多少是多少”,而是精细化策划着“如何提高产奶量?”、“如何提高奶质?”;以前的培训课上,总是老师在询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现在岳奎忠只要到了农户家,不一会就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这样一来,农民的思路打开了,创收的渠道也多了起来,有的奶农还把奶牛送到牧场托养,每年牧场返还农户2000元/头。奶农则有了空余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事务,一年下来,收入不菲。

作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岳奎忠的科技服务始终与自身的科学研究、教学任务紧密相连。有时在一些业内最新科研论文中,有的问题岳奎忠从未遇到过,但是凭着实践经验,他发现其中提出的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地解决相应问题。在自己也遇到相同问题时,岳奎忠会实地验证既有方法和自己的想法,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他经常鼓励青年教师要多下去走一走,近年来,岳奎忠的学生们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他的感召下,学生们也随着他走进农户、走进牛舍。无论是他们的科研课题还是申请专利,都是与解决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息息相关,也无不最终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的生产一线。

“下基层进行几次科技服务并不难,就某项技术进行一番推广也不难,但是要取得规模化、产业化的效益,就不那么容易了。”岳奎忠这样看待他成功的原因:只有真正热爱的事业,才能常年坚持不懈,只有脚踏实地真正为百姓做点儿实事,才能无愧于自己最初的选择,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的确,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走村串户为“三农”服务,到今天取得骄人的成绩,他甘愿下基层、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几十年来,不计其数的牛棚是他连做梦都在牵挂的地方,因为,他的肩头有一份不舍卸下的务农使命,他的心头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恋农情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