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合作>>校地共建>>正文
 
我校甘南县东阳镇东发村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7-08-15 09:35  

我校驻东发村工作队左起:宁方勇、朱志猛、李其林

7月31日,经过与家人两天短暂的相聚后,工作队员又匆匆忙忙赶回了东发村驻地,这里有组织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更有贫困户脱贫致富和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翘首企盼。

今年5月15日,按照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会议精神,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目的是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全省中省直单位共选驻村工作队148个,我校选派了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志猛为队长,科技处高新项目管理科科长李其林、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宁方勇为成员的驻村工作队。工作队进驻东发村时,恰逢甘南县精准识别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为了保证精准识别工作的顺利推进,工作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政策和村情都不熟悉的困难,按照“5+2”、“白+黑”的模式,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一方面加紧学习政策、熟悉情况,一方面又要广泛调研、宣传政策、采集整理数据、建立贫困户档案。同时,还要实施脱贫致富项目、解决农户生产生活困难等民生问题。由于工作繁忙、事务众多,两个月来他们很少回家。

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朱志猛深入农户家中走访

作为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朱志猛深知责任重大。进驻东发村后,按照学校“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团队精神,采用紧逼战术”治校理念,结合队员的自身优势,他明确了成员分工,宁方勇负责专业调研、档案建立和宣传工作;李其林负责对外联络、争取资源和项目管理;他本人负责综合协调、后勤保障和内业管理,使工作既有各自分工又能交叉融合。他还制定了工作队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工作队会议,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同时他注重发挥村两委的积极作用,定期与村两委主要成员开碰头会,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逐步落实。在精准识别工作中,精准识别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村里第一次公示的贫困户名单很快就被人撕掉了,他意识到贫困户识别还有不精准、大家不认可、不满意的情况,为了准确识别贫困户,平日里,他注重与村里老领导、老前辈虚心请教、逐步了解掌握了许多村里的现实情况,同时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群众举报的情况加大排查核实力度,由于数据信息不断变化,每个贫困户要反复走访4-5次,白天走访、了解情况,夜晚核实情况、整理数据。平时遇到不理解政策的村民,他就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解,直到村民听懂、听明白为止,有村干部戏称“朱书记就是咱们的信访主任”。连月来,他们牢记组织的信任和嘱托,每天都工作到午夜,凌晨3-4点钟就要起床,他们的工作时间就要与村民生产生活节奏合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保证按时完成任务。他们的服务宗旨就是精准识别需要帮扶对象,让扶贫专项资金能够切实帮助贫困农户。现在,他们第二次公示的贫困户名单就一直张贴在各屯公示栏里,重新识别的贫困户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朱志猛制作了便民联系卡,将工作队员的联系方式向村民公布,发放到每个农户家中,以便随时解答农户关心的问题。在“甘南县脱贫攻坚‘回头看’”的宣传单上明显地标注着他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走在东发村的路上,“有事找志猛”被老百姓挂在了嘴边。

朱志猛为村民讲解有关政策

贫困户左宝柱双手截肢,只想办理最低保障金,朱志猛走访农户时了解到他没有办理伤残等级证的情况后,建议他先办理伤残等级证,这样他每年能领到2160元伤残补贴,比最低保障金高出了近500元。

东发村没有自来水,村民一直饮用10-20米浅层地下井水,村民中患有大病特病的比例高于其他村。朱志猛怀疑是水质不好才导致大病特病频发,他一方面取回水样进行化验,一方面协调联系县水务局为村里重新打井,安装自来水管道。二屯贫困户宋老伯心疼自己的庄稼,不同意管道从自家菜园中通过,不仅影响了工程进度,而且影响了二三屯整屯供水,村里很多人来做工作也没做通,朱志猛得知情况后,亲自上门陈说利害关系,最终让老人明白了这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现在,东发村自来水安装工程已经顺利完工,很快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就会流到百姓家中。

工作队队员李其林察看木耳长势

在驻村工作队中,李其林是来村工作时间最长的,也是最了解村里情况。去年10月,他就接替我校原党政办公室综合科科长王伟峰担任东发村第一书记。广泛深入农户后,村里落后的状况给在城市长大的他以深深地震撼,村子里因病致贫、长期卧床、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比比皆是;单一的玉米种植使农民收入连年下降;多年来落后的生产生活经验使大多数村民们不愿意作出改变;主路上没有一盏路灯,到了晚上,整个村漆黑一片;道路泥泞,下雨天就得换上大靴子……李其林觉得,在这里,城市生活仿佛离他远去了,眼前浮动着的,更多的是农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他在微信中这样写道:“我只是想让朋友们看到更多生活在生活底线的人们,真正的把目光关注到这里,希望时间在这一秒静止,一起闭上眼想想我们拥有的幸福。”走在泥泞的土路上,看着一望无际的土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农民们的日子好起来。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他发现,村里大片种植玉米,几乎找不到其他的耕作品种,他找来农户了解到玉米易种植、便于贮存,而且多年以来形成习惯。李其林知道,工作队代表着东北农业大学,应该充分依托学校资源,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把产学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李其林前期工作基础上,学校实施了“东农豆253免耕覆秸精量栽培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年试种的600亩东农豆253长势良好,预计每亩地比玉米增收500元,预计增收30万元,为东发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打下基础。参与大豆种植的张春景老人得知我们来了,就主动迎上前来,唠起了他的大豆种植经历。说起来也是凑巧,按照传统耕作习惯,每年春耕前都要“放荒”,即把上一年留下来的秸秆进行焚烧,这样既造成空气污染,又影响土地质量。李其林联系到了农学院陈庆山教授和工程学院免耕覆秸播种的相关技术和设备,这一技术保证秸秆全部还田,免去了传统的“放荒”环节。恰巧张老汉家中的地还没有“放荒”,经过仔细思量,他还是半信半疑地种植了东农大豆品种,几个月的生产实践证明,这种技术完全可行,地里的秸秆现在已经完全腐烂,不但没有压到苗,还成为了天然的有机肥,恰好天公作美,8月初的几场大雨过后,大豆秧一下子就“窜”到半人高,张老汉掰着手指头盘算起来:“每墒地就能有至少6000斤的收成,按一斤两块钱算,除去人工,自己也能有近一万元的收成,这工作队来了真给农民带来好处,明年他们要种什么我都支持,就是要大棚我也给扣一个!”在采访中,他反复感慨“因循守旧的不行啦,还是要学点高科技”、“不相信科学不行”、“想要多赚钱,还是得学习科学种植”。“扶贫先扶智”也逐渐成为了李其林的工作新理念。

李其林帮助农户修补大棚

他还发现,地里还有很多闲置的大棚,能不能利用起来,他着实花了一番心思,偶尔休息回到学校,他四处打听,终于发现资环学院的许修宏教授掌握木耳种植技术,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村里的大棚都是育秧棚,不符合木耳大棚的钢结构和承重,李其林经过多次和许修宏请教,终于将育秧棚改造成木耳棚,“黑木耳水稻育秧棚栽培项目”于5月末正式在东发村实施,许修宏教授也多次来到东发村进行木耳种植技术指导,目前,黑木耳已经开始采收,今年预计增收近3万元,如果全村效仿实施,预计全村全年可增收近200万元,李其林计划于明年在村里成立合作社,进一步扩大木耳种植面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为了东发村的发展、建设,李其林在市、县、镇、学校之间多方奔走,累计行程8000余公里,当他得知县财政局支持的50盏路灯马上就要安装,我校的林甸鸡示范养殖即将落户农家,他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队队员整理贫困户档案

来自动科学院的宁方勇今年41岁,主要从事狐狸、水貂等经济动物的研究工作,虽然年纪轻轻,却有着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产学研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与企业、地方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当他得知东发村的实际情况,便积极响应党委号召,放下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来到了东发村,决心为落后地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驻村后,他没有以专家学者自居,主动承担起1、5屯的调查任务,村子面积大,交通不方便,宁方勇骑着自行车,深入农户家中,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晚上还要回到住处整理资料,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使原本瘦弱的他更快地消瘦下来,前段时间,他的鼻子突然血流不止,朱志猛和村里领导都建议他回去休息一段时间,可他用纸巾把鼻孔一堵,蹬上自行车,又一头扎进了村民中。

宁方勇和工作队队员一起帮着村民修补房屋

两个月下来,他走遍了屯间的每一条道路,对每户的情况如数家珍,更把贫困户的困难处境牢记在心里。村里的危房改造一直让他放心不下,很多农户的住宅墙壁已经倾斜,整修工作迫在眉睫,现在国家还有整修危房的相应政策,农户现在只要花费几千元就可以建起崭新的板房。农户吕俊富大爷家的房子是土坯房,多年来无力修缮,只有老两口在家,每次路过,宁方勇都会去督促老两口尽快收拾家里的东西,8月1日,他再一次来到老两口的家,看到家里的东西已经基本整理好,但是如何拆除旧房又成了老两口的心病,看到这些,宁方勇告诉老人,他会和工作队找到人手和设备帮助他们来完成,让他们不要担心,两天后,驻村工作队与村领导就一同亲手帮助吕大爷拆除旧房,再过几天,老两口就能住上崭新的板房了。

工作队队员熬夜整理材料

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身有严重残疾的刘成连阿姨,她年轻时家里条件不好落下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里没有耕地,仅靠饲养少量家禽维持生计,但是她却有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虽然大部分时间瘫痪在床,热爱文字的她仍然在病魔的煎熬下写下了一篇篇热爱生活的散文、诗歌作品,得知老人的儿子会做豆腐而又苦于没有设备时,宁方勇毅然地决定为他们筹措资金购买用于豆腐坊建设的生产设备,8月8日,由工作队和东北农业大学校友会共同资助为老人一家设计建设的豆腐坊正式破土动工了!这天,宁方勇也由衷地替刘阿姨一家高兴,走出老人的房门,抬眼处,风雨过后的天边隆起了七彩霓虹,仿佛在向他们昭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刘成连老人每每谈到这些事情,都会热泪盈眶。宁方勇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的能力很有限,但能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也许就是做为师者的情怀和责任吧!

工作队帮着村民修补房屋

“我就是东发村村民”,“农民的事无小事”,“大家关心的事就是工作队该做的事”……这些话已经成为工作队员的口头禅,也正是这些真心为民的理念,指引着工作队前进的方向。晚上村里黑,没有路灯,工作队积极协调沟通县财政局,如今路灯款38万元已经到位,将如期开工;村里没有自来水,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协调沟通,作贫困户思想工作,配合县水务局开展施工,如今已打完深水井,并完成管道铺设、水管入户等工作;危房贫困户着急建房,又不知咋办手续,工作队员多次入户宣传政策,邀请城建助理入村实地办公;农户种植水稻出现问题,工作队主动联系学校专家和县技术人员,为农户答疑解惑;贫困户家孩子没有就业,工作队员积极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帮助安排工作,实现就业致富……

把贫困农户当家人、把普通户当亲人,从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出发,贯彻落实上级部署,为东北农业大学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是驻村工作队无声的信念与追求,这看似无言的许诺,让贫困落后的一方百姓看到了党和政府消除贫困、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实实在在的致富新路,也正是在这踏踏实实的埋头苦干中,才映耀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希望之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