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3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德权,都市农业基质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副主任戚智勇,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陈丽,成果转化处副处长金勇刚一行4人到我校开展对接座谈。我校副校长姜毓君、孙世钧参加会议并讲话,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处长寇胜利、研究生院院长彭胜民、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任(院长)李其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曲建华、工程学院院长李岩、食品学院院长李良、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秦栋、食品学院副院长刘骞、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张忠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邵长轩参加会议,会议由李其林主持。


孙世钧对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专家们的到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东北农业大学各学科团队构成以及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他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为国家级农业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在科技创新和高水平文章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次对接围绕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资源环境四大核心领域展开,希望校所双方协同发力,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全链条创新。针对双方下一阶段的合作愿景,孙世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立足长远战略规划,构建系统性合作生态。希望双方谋划长远,超越短期项目思维,建立长期合作规划,以未来五年发展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智慧农业、生物育种、黑土地保护等核心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布局。二是采用立体化合作模式,整合双方资源。通过建立“科研-人才-产业”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加强科研协同,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共享平台。通过搭建高效的合作平台,促进双方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双方携手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张德权对我校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协作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坚持聚焦“未来科技”概念,围绕智慧农业装备、基因技术、城乡融合产业链三大方向,探索形成了“科技+文旅”的特色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双方围绕垂直植物工厂、丘陵山地农机装备等相关领域,在联合申报国家级重大专项、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针对下一步合作,张德权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南北联动攻关。结合东北黑土地保护与西南丘陵山地农业需求,联合开展全域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二是平台共建共享。协同搭建“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平台,推动东北农业大学乳品、寒地作物等优势学科与都市所数字化设计中心深度对接。三是成果转化提速。依托成都“国家实用农业科技中心”平台特色优势,共同申报国家级重大专项,建立东西部技术转移通道的同时,助力东北农业大学“十四五”重点成果在成渝落地转化。他期待与东北农业大学尽快签署战略协议,携手共建,推动项目顺利落地见效,为黑龙江、四川两地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会上,双方就设施农业、智能装备、农产品加工以及寒地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学科领域特色亮点,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合作构想,为双方未来合作的深化与拓展奠定基础。

姜毓君在总结讲话中对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展现出的蓬勃活力表示高度认可。他详细介绍了我校的优势学科与办学特色,并从平台共建及研究生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合作的可行性与前景。他强调,校所双方应充分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挖掘东北平原与成都平原在农业关键技术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园艺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等路径,为龙江与四川两省的农业强省建设及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强大动能。姜毓君表示,希望双方能够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东北农业大学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与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各级院所紧密携手,共同构建农业科教命运共同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会后,张德权一行参观了我校乳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土壤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