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当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已多次组织各学院的专家奔赴全省各地农村,就当地科技需求提供自主服务;四个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正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建设亦全面铺开,协助省部做好相关计划方案的起草和完善工作,对研究院的老师们来说,这个忙碌的假期已插不上任何闲适的缝隙。
主动服务,第一时间服务,第一现场服务,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坚持的社会服务原则。
7月28日,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领导听取了黑龙江省农委的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关于全省预防水稻穗颈瘟的工作情况,他们综合当前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意识到穗颈瘟病毒一旦蔓延,势必会对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造成严重影响。在省里尚未向我校委派任务的情况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农学院、工程学院有关专家利用假期,奔赴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召开“东北农业大学水稻增产现场会”,讲授穗颈瘟防治知识。此次送“技”之行之所以选择新庄村,因其作为我校科技扶持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师生试验与农业生产指导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和专家服务站,具有一定的辐射力。自2001年起,我校从生态村规划设计到有机水稻生产、从农产品市场开拓到村屯文化建设等方面与该村展开了深入紧密的合作。新庄村也由此成为我校新农村服务特色的鲜明案例。8月7日,这里汇聚了来自6个村屯的稻农及水稻种植大户,他们围着农学院水稻专家金正勋教授专家们问这问那,金正勋仔细查看了当地水稻生长和田间管理的情况,针对今年较为多见的水稻稻瘟病的防护、诊断、治理和药物施用方法等进行指导;工程学院“水稻宽窄行插秧机”团队成员工程学院的张志超介绍当地稻田状况对宽窄行插秧的影响,现场解答种植户提出的农业机械方面的各类问题。通过新庄村的典型示范,东农专家将有关穗颈瘟防治的科技知识传播到更多的村庄。
8月15日,我校派出了包括育种学、植物保护、农学以及病虫害学在内的多位专家赶赴双城市希勤乡爱贤村,因为这里发现玉米粘虫危害农田的现象,专家们来此进行现场指导,为担心因虫害造成减产的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对于群众关心的喷射化学药剂是否造成食用安全问题,专家们也给予耐心指导和解释:低毒的化学药剂喷洒一周后毒性就会大幅降低,并很快消失,并不会影响食用安全。
送科技抵农村的自主服务,不仅是学校一直以来的责任和使命,如今更发展成为学校在社会服务中的本分与追求。
着眼于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围绕全省现代大农业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抢占先机,寻求支持、发挥优势、提升实力,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这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目标定位。
自2011年底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递交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到2012年7月11日,国务委员刘延东为我校颁授“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匾牌,作为国家首批跻身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农业高校之一,学校始终瞄准国家农业战略需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发挥优势,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各项工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协助省发改委、省农委起草相关项目方案,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发展争取各项政策支持
7月20日,郑秋鹛副校长带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参加了“绥化市产业战略升级高层论坛”,并做了题为《发挥大学科技与人才优势 服务区域产业战略升级》的报告,充分介绍我校多年来社会服务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特别介绍了我校创新服务机制启动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背景、重要意义和国家立项支持宗旨,提出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载体,加强对我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整理集约经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服务指导功能;7月23日—8月7日,协助省农委有关部门起草《黑龙江省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部分建议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纳入其中,作为我省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假期里,还通过参加省政府“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征求意见协调会,积极向有关节部门反馈我校的意见;主动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研究院的建设总体构想、建设目标努力争取相关支持。省教育厅“将在2012年高教强省专项经费中列支支持”,省科技厅将在国家2011计划中给予支持立项。7月27—29日,教育部科技司、科技部农村司抽调西北农林、南农、浙大及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五位专家(处长),起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学农业科技服务关键技术继承与示范”(10+2)项目建议书,在各个高校申报材料基础上形成总体咨询答辩材料。我校充分表达了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优势和必要性,充分完善了《三江平原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内容,增加了《大学农业科技服务试验基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学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建》项目内容。8月初,按照专家意见,对“10+2”项目进行了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广泛争取地方支持,稳步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各个综合示范基地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进入暑假,嫩江县、望奎县、林甸县、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四个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的建设工作亦有计划地铺开。
就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支持大庆市大同区高台子镇、祝三乡、大同镇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将基地建成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师生试验与农业生产指导基地、专家服务站。7月17—18日,我校参加了大同区第五届旅游采摘节,沟通协调专家服务机制,深化我校与大同区的合作关系,将大同区作为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如今在高台子镇七撮房“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已形成规模,拥有师生试验、研究的良好条件,通过基地内示范展示,我校一些名优特蔬菜品种受到菜农的青睐。继续完善我校(东宁县)食用菌特色产业基地。今年6月在东宁县黑木耳国家标准化栽培示范园、东宁县绿色有机黑木耳示范园,设立了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专家服务站”、“师生试验与农业生产指导基地”。暑假期间,我校食用菌栽培专家许修宏多次携研究生深入实地指导、实验,并与县黑木耳示范园的管理建设单位东宁县供销联社协商,拟共同建立“黑龙江省东宁(东农)食用菌研究中心”,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并争取国家支持。8月3日,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市科技局农村处、宾县科信局领导,深入友联村调研,研究如何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推动撤屯并村实现城镇化转型问题,调研后双方达成“新农村建设支持”意向,我校从土地整理、旅游开发规划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给与科技支持,把友联村建设成为我校旅游观光特色产业基地。
同时,以我校园艺学院为依托,与伊春市林管局建立了校企共建“小浆果研究中心”、在伊春市九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兴安蓝莓) 、伊春越橘庄园建立了我校小浆果特色产业基地。7月初,伊春市政协副主席刘静,汇源集团农业总工程师王继坤,伊春越橘庄园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君及伊春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来校,就蓝靛果、蓝莓等小浆果基地建设、栽培技术指导和技术人才培养等与我校领导和专家进行了深入对接。8月2日—5日,我校胡宝忠副校长及专家参加了中国黑龙江(伊春)第五届兴安蓝莓节,交流了我校、汇源集团、越橘庄园的合作机制,促进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伊春)小浆果特色产业基地建设。8月7-8日,我校郑秋鹛副校长及专家陪同国家基金委领导深入伊春越橘庄园,进一步巩固了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基地关系。
就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根据《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我校规划了嫩江县“两高一优”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望奎县“高产创建”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林甸县地热温泉旅游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以及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现代化大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暑假期间,按照综合示范方案,我校专家按部就班实施了试验示范方案,积累数据,为当地今后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农学院、资环学院、生命学院、工程学院、水利学院、大豆中心的专家结合试验示范需要深入基地开展工作。在校内,针对夏季干旱,我校实验实习基地及时组织人员,及时调配设备,经过十多天的奋战,及时进行铲趟作业,保证了暑期科研工作及学生生产实习的正常进行。暑假期间是麦收、田间管理和玉米授粉的重要时期,实验实习基地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配合课题老师,顺利完成了麦收。
服务空间持续延伸,共建领域不断拓展,通过技术帮扶、校地合作,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是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不懈追求。
7月25日,哈尔滨鸿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良大实业有限公司主要领导来到我校。作为国家大型养殖公司,鸿福公司在污水处理、环境治理方面遭遇瓶颈,希望能与东农展开合作,并依托我校人才、科技优势,破解企业的难题,帮助制订长远规划,以期加快公司的提档升级,推动附属产业协同发展。与我校有多年合作经验的哈尔滨良大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魏世锋作为引荐方,介绍了与我校共建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取得的一系列良好业绩。他表示,东农有科技人才、良大实业拥有工程优势、哈尔滨鸿福养殖有具体需求,加强协同合作,必定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动科学院、资环学院专家先前深入 “鸿福养殖” 进行的实地调研。我校专家张颖教授等就公司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即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水排放,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扩大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整体规划行建议,杨德光教授、关正军教授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分别对环境保护、排污处理、种植业发展、生物质能源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具体措施正待进一步开展。8月初,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管局北兴农场、科技园区等地领导来校就棚室蔬菜生产及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事宜寻求科技合作、技术支持。他们希望东农能够在棚室建造技术、蔬菜标准化生产及科技园规划建设上给予科技支撑。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电气与信息学院、农学院、园艺学院等领导就校地双方合作试验点的选择、园区规划、棚室蔬菜生产、农场科技园区及万亩核心示范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也提出了具体意见。
同样在这个暑期,由经济管理学院牵头为嫩江县做的《嫩江县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嫩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农垦绥化管理局做的《国家安全食品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规划》进入调研阶段,我校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到各个农场、牧场调研,形成了规划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及初步建设方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力求通过这种深入合作,为地市及企业做好长远规划和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区规划,为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和专家服务站,进一步推动我校服务黑龙江省大农业发展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此外,农业专家在线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的远程教育培训网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服务空间再度拓展。继“备春耕”之后推出“夏管”系列农业专项讲座,通过1700多个会场、向2万余名全省各地的学员传授农业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今年7月,改版后的“龙江先锋网”又将“农业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和“专家答疑”三个主要栏目全部交由我校负责。专家在线为东农学生志愿者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专家咨询与指导,专家在线解答“万名大学生进万村”活动学生采集的一线农户问题,并协调资源与环境学院资源科学系为农户进行测土配方、合办《万村报》,有效促进了农民教育素质的整体提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已对此专门进行了采访。
着眼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创新之大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领导下,审时度势、超前决策、积极争取,逐步拓宽了科技创新、合作共建的领域,不断加强了企校、地校合作,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成果转化不断加强,为推进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不断努力着。这个忙碌的暑假,对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来说或许只是一场热身赛,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因为广袤的黑土地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和体现价值的平台,他们未来的成绩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