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东北农业大学报》“聚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栏之二:以种植业技术和成果服务新农村建设
2013-01-07 14:36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农学院:以种植业技术和成果服务新农村建设

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春耕、夏管、秋收、冬训等活动,我们把实用种植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哈尔滨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在连续几天的降雪之后伴随而来的是10度左右的降温,然而,严寒阻挡不住农民朋友们来农大上课的热情。12月13日,当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的“冬训行动”拉开序幕的时候,来自尚志市、延寿县的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党员、干部、农村经纪人、农民合作组织领头人等100余名学员不顾恶劣天气和旅途疲惫,早早地坐在了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课堂上。上午9点,农学院院长邹德堂教授来到课堂上为“学生们”讲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传授水稻大棚育秧和高产栽培的“高招”,台下的学生们赶忙记着笔记。除了水稻栽培技术外,还有3位老师将为学员讲授小浆果栽培、玉米品种选择及病虫害防治、现代化大豆生产技术等培训课程。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志猛告诉记者,此次“冬训行动”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主题,研究院将组织我校的农业专家和广大教师重点围绕作物新品种、作物高产栽培模式、作物增产新技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监控,经济作物种植与管理,畜禽标准化养殖,畜禽疫病综合防控,农产品营销、农村物流和新农村建设城镇规划等内容对农村学员开展培训。冬训期间,除了历年来的“保留项目”——“专家讲堂”,组织专家深入农村一线培训站点讲课外,还将举办“专题培训”、“视频课堂”、“网络自习室”来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广大农民及农村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为推动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培训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急需,同时也为老师们的科研开辟了新思路。何付丽老师今年参与了在哈举办的农民培训四次,讲的均为水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来听课的有桦川、方正、绥棱、绥化、肇州等市县的农民300余人,今年的培训计划还有四期,将讲授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何付丽说,除草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操作不当容易出现药害。针对不同种类杂草和环境变化应选择不同药品,同时掌握除草剂的用量、用法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农民们最急需掌握的知识。因此,每次培训学员们听课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上互动特别好,都是随时讲随时问,把在当地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求医问药,三个小时下来还觉得不解渴,几乎每次下课都有学员追着她问问题。半个月前,萝北县农业推广中心的技术员郭桂荣来上课,把今年自己水稻田里的顽固杂草种子带到了课堂上,请何老师帮忙出个招彻底根除。现在,何付丽已经把草籽种在了实验室里,开始试验研究有效的除草剂和使用方法。为了能随时随地帮助更多农民朋友,何老师建了一个QQ“植保技术交流群”,大家在网上请教农业技术问题,交流除草技术和经验,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其他专业问题,何老师就去向同事们求助。一传十,十传百,这个群里现在有330多人,深受全省乃至省外农民信赖。

据统计,今年以来,农学院共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培训农民一万人次以上,足迹遍及黑龙江19个县(区),组织教师到田间地头亲手指导农业生产60余次,发放技术手册600多册。老师们说,以前,我们都是在自己课题试验示范区所在地讲课,现在是面向全省,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试验示范基地,我们把科学研究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哪里适合就用在哪里。

从9亩到50亩,今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嫩江综合示范基地给了宁海龙一个进行新品种异地试验示范的好机会。宁海龙在嫩江试验示范的是自己培育的芽豆新品种“芽豆东选12-01”,这种豆顾名思义,是适合生豆芽的豆类。今年虽然播种稍晚,生长期遭遇干旱,但他的 “芽豆东选12-01” 亩产还是达到了350斤,远远高于当地280斤的一般大豆品种产量。宁海龙介绍说,近年来,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同时人们对大豆食品需求更加具体、多样,因此,选育高蛋白大豆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品种。嫩江大豆种植面积大,产量、品质基本代表了我省的大豆生产水平,但高蛋白质大豆品种的种植面积却非常小,普通种植户由于产量、国际价格等原因效益偏低,种植积极性不高。为了实现高蛋白、高产新品种的试验和推广,早在2004年,宁海龙就在嫩江开始了自己的育种实验,“芽豆东选12-01”适合在第四、五积温带进行示范种植,是专门对嫩江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选育的,但由于是个人联系,当地提供的科研条件很有限,当时实验面积只有2亩。经过6年的前期选育,到2010年,该品种急需开始异地鉴定试验示范。因此,当今年年初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围绕综合示范基地征集试验示范项目时,宁海龙积极进行申请并通过了审定,获得了50亩示范区。翻开他的示范记录本,试验过程准确详细:今年 6月5日播种,6月18日出苗,7月24日初花,8月1日结荚,8月10日鼓粒,成熟期为9月9日,田间测产:正常成熟后取样10点,每点2平方米,测得公顷产量为2180~2570公斤,平均为2310公斤。除了相关数据,每项试验记录旁边还附有作物长势照片和相关分析。通过试验示范,嫩江农业推广中心对产量表现和品质表现都非常满意,秋收后,技术人员已经把第一批大豆作为种子纳入当地的示范推广系列品种当中,也吸引了当地农民关注这一品种,可以说为今后的推广打下了基础。宁海龙说,除了品种实验,通过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验示范项目他还有一个难得的收获,就是切实了解嫩江的农业生产状况、气候环境、生产水平和技术现状和品种结构,为明确今后的科研目标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参考资料。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宁海龙说,明年要继续在基地选育绿皮绿瓤的大豆和高蛋白大豆。

嫩江是小麦主产区,春小麦种植基础好,当地种植户有技术优势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发展冬小麦有良好的前景。此前,李卓夫教授的冬小麦课题组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到嫩江进行试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嫩江综合示范基地的建立使冬小麦第一次播种到了嫩江地区。2012年,课题组三管齐下,同时进行了早熟玉米品种筛选、新品种审定前区域试验和“东农冬麦一号”的品种示范。通过当地技术园区的配合,对试验进行了全程指导、监控和记录,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李卓夫说,在嫩江地区进行冬小麦相关实验意义重大,嫩江地域的品种表现基本可以代表黑河地区,如果试验成功,冬小麦就可以向五大连池、孙吴、逊克、九三管局、北安管局等近300万亩的小麦主产区大面积延伸推广,并推进冬小麦深加工开发,争取把嫩江打造为冬小麦的研发基地。

谈到参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验示范项目的收获,农学院副院长杨德光深有感触。三月末,杨德光随同我校副校长郑秋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孙占海到嫩江、望奎、林甸和852农场考察,并与当地达成了建立东北农业大学综合示范基地的协议。当时已是春耕季节,为了不误农时,第二天,杨德光就与孙占海把200斤玉米良种送到852农场,并就“东农254的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试验和示范”方案与当地技术人员宋北光进行了详细交流。4月末,在杨德光的指导下,技术人员播种玉米90亩,并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等相互沟通项目进展。6月份是玉米的生长旺盛期,杨德光到基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此时,852农场遭遇干旱气候,但由于试验区域灌溉条件好,玉米的涨势良好,杨德光在田间详细讲解了展示项目的操作规程。在他的指导下,宋北光按时取样、考种,严格完成了试验示范总结,确定了全程机械化栽培的技术规范,对东农254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杨德光说:“2012年,农学院推广新品种(系)106个,累计示范面积2000余亩,这期间,不仅把学校的作物新品种进行了展示,还把实用技术手把手教给了广大农民朋友,我们老师也都在试验示范期间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切实推动了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

依托重大科研专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新技术、新成果服务新农村建设。

2012年,金正勋、张忠臣两位老师带领课题组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和省教育厅新农村建设项目,在五常市民乐乡红光村、萝北县东明乡黎明村、密山市裴德镇德兴村建立“水稻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和“水稻肥密耦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共计800余亩,通过新品种、技术示范指导当地的水稻生产;李文滨教授在嫩江综合基地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窄行密植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组装、大豆新品种展示和后备品种(系)筛选鉴定三个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对大豆新品种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王振华教授依托高教强省平台转化项目“青贮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及早熟品种选育”,在嫩江综合基地示范了我校自育的早熟青贮玉米新品种,嫩江县农业推广部门多次组织全县乡镇推广站、种田大户进行参观、学习,对我校自育展示的玉米新品种东农1109、中东青2号高度评价,认为两个品种适合该地区种植,作为该县2013年玉米种植布局的重要参考品种。此外,该项目还采用青贮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建立核心区150亩,示范区1万亩,辐射带动5万亩,累计增加经济效益488.6万元;学院还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省部级课题,开展了“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三江平原机械化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寒地水稻优质高效技术集成及产业化、寒地少(免)耕播种与垄沟深松的技术集成示范、北方优质粳稻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作物低温冷害生理胁迫诊断与抗低温制剂研制、黑龙江省玉米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研究。其中,由龚振平主持的绥化市北林区玉米高产示范田实现亩产960.1公斤。由金益负责技术指导的肇东市玉米千亩核心区实现亩产962.9公斤。龚振平教授主持的“大豆超高产实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课题” 创亩产326.2 公斤的我国东北大豆小面积单产最高值。

目前,农学院正在为刚刚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北方寒地现代大农业区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做前期工作,项目的试验方案、培训计划、试验点选取都已完成,今年寒假将利用“冬训”对红兴隆八五二农场和建三江七星农场两个试验点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育种、栽培、植保等方面的专项技术培训。院长邹德堂说,农学院充分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服务黑龙江省种植业,而种植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后,我们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更加开阔,途径更加畅通。通过相关项目的实施学院锻炼了队伍,凝练了科研方向,进一步提高了师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服务新农村发展建设不仅要提供农业技术服务,还应把单项技术突破和新技术集成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基地进行示范和辐射,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为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冯丹)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