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依托科技项目服务新农村建设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亟需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农民最关心、最急迫的科技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规划设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撑。
作为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综合示范基地,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与农大的合作共建是从2000年开始的,13年来从未间断过。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宏燕教授带领她的团队为该村制订了全省第一个村域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经济,自此在这里就有了东农专家服务站,由东农专家指导当地水稻生产、果树栽培、花卉苗木繁育等。2006年王宏燕教授又按照新庄村新的发展要求和建设标准,结合村级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实际,对村长远发展作了《新庄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突出了发展乡村旅游、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如今,新庄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均收入由不足1000元提高到11000元,原来140万元村级不良债务全部化解,而且村集体资产增加到1200万元,并创建了生态示范型新农村建设模式。说起与东北农大的合作共建成果,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如数家珍:农大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一成立就在我这挂牌,作为特色基地进行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专家服务站就是我们村民获取科技和文化知识的课堂,在资源与环境学院都昌杰教授的指导下村里进行了富铬富硒米开发,水稻一举成功通过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相关检测。富铬富硒米的市场价格每斤高于普通米2元,仅此一项,平均每亩水稻增收500元,全公社300多户社员增收近50万元。
资源与环境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和专家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好长远规划与设计,王宏燕教授作为新农村帮建项目首席专家负责与依安县依龙镇德玉村进行科技帮建对接,正在按照新农村星级标准积极组织开展村庄建设设计规划和科技帮建工作;宋戈教授深入农村一线,先后为双城市和通河县编制了多个乡村建设规划方案,为新农村可持续性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产学研结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了科技成果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资源与环境学院以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创新技术为核心,加强标志性成果的转化转移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刘元英教授带领课题组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调整优化了寒地水稻氮肥施用时期,依据寒地水稻和土壤的特点,提出了减氮、减磷、增钾的施肥策略,形成了以“前氮后移”为核心的寒地水稻氮素调控施肥新技术,并专门设计了“水稻营养套餐”,打破了寒地水稻生育后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区”,开创了寒地水稻后期施氮创高产的先河。同时,课题组本着边研究,边示范,边开发的快速成果转化的原则,成果鉴定后就与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公司合作,建立了“倍丰肥料东北农大研发中心”,共同研制出可根据土壤和水稻养分状况,灵活调配养分的肥料,克服了以往施肥时肥料分层,施肥不匀的问题,真正做到配方施肥。2009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列入全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专项,在全省主要水稻种植区内大力推广。课题开展的十多年间,刘元英的足迹踏遍了黑龙江各水稻产区,跨越5个积温带、在100多个点进行了试验和示范。截至2011年底,寒地水稻“前氮后移”优化施肥技术在黑龙江已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使水稻增产近20亿斤,农户增收超过20亿元,减少尿素施用量近10万吨,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姜佰文介绍,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肥料能够通过活性菌作用释放土壤中原本不易被利用的养分,消除土壤板结,活化土壤当中的微生物,提高植物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解除药害、节本增效的效果。徐凤花教授开发的“寒区畜禽粪便生物处理与有机肥生产技术”,在零下20多摄氏度仍然保证粪便无害化、有机化降解,发酵温度高达60摄氏度以上,解决了北方冬季常规方法不能进行粪便处理的难题,从源头保证了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这项技术在我省尚志、巴彦、曙光农场等11个地区和农场落地应用,三年来处理粪便40多万吨,生产有机肥类超过15万吨,并获得201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崔正忠副教授开发的低温快速秸秆生物腐解剂将秸秆“变废为宝”技术,解决了冬季北方地区的气温零度以下,造成农村冬季秸秆还田的腐解速度过慢,难以有效利用的问题,累计促进秸秆还田100万亩,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张颖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农业水污染的生物治理技术研究”,针对我省农业水污染问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研究,为高寒地区农业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与思路,对进一步改善我省农业水污染现状、保障流域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在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广泛开展校县(市)、校场、校企合作共建,“政—校—企”联动,协同研发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与科技成果支撑。
资源与环境学院紧紧依托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不断强化合作,先后与嫩江、阿城、尚志、大庆、富锦、五常、依安、拜泉、方正、通河、庆安、巴彦、望奎等二十多个县(市)开展合作共建。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各市县的产业特点,学院分别建立了巴彦县洼兴镇有机水稻种植加工基地和猪粪无害化、资源化基地;尚志市老街基乡有机啤酒花种植基地;尚志市马延乡有机水稻种植加工基地;尚志市鱼池乡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有机水稻基地;七台河市三胜有机农业综合种植基地,种植有机作物面积累计3万亩,为各地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2008年由姜佰文牵头为巴彦县增收水稻合作社认证建立2000亩有机水稻基地,同时引用徐凤花教授的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建立了有机肥厂,实现了有机产业产供销一体化,2010年获得订单销售后,每亩效益近5000元,每年为合作社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
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为目标,通过积极寻求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我省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农垦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加速成果转化。学院先后与黑龙江鑫洋肥业有限公司共建“鑫洋生物肥东北农大研发中心”,与黑龙江省润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润园有机肥东北农大研发中心”,与汉枫缓释肥料(黑龙江)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全院教师搭建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以共建项目为依托,实现校企“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学院还先后与农垦红兴隆管局友谊农场、建三江管局大兴农场分别建立了“场校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开展了深入合作,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
新起点孕育新希望,新征程带动新发展。资源与环境学院将在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指导下,进一步发挥学院优势,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带动成果转化,走新型产学研合作道路,全力服务龙江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