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学院:以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行业发展
农大红肠、万家宝酸奶、恩多益、大果沙棘、北大荒有机酸菜、升元辣白菜……这些美食不但对于我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不会陌生,在省内外更是远近闻名。它们是我校食品学院科研人员心血的凝结,也是学院科研项目产业化的成功案例。多年来,食品学院的科研人员与众多知名企业强强联手,把这些美食打造成为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在食品行业中的一张张特殊“名片”,极大地提升了学院科研和教学水平。
科学研究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院探索出一整套制度,从机制体制上引导广大师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助力行业发展。
注重于科研项目的实际应用是食品学院自建院以来的优良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方兴未艾,食品科学领军人物骆承庠先生就卓有远见地把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经过多方奔走,主动咨询企业需求、分析市场动向,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寻找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他也要求自己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把企业在生产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纳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上来。在骆承庠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经过多年发展,学院上下自觉形成了在市场环境下检验科研成果的良好风气,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成为了每一名科研人员的执着追求。
食品学院现有食品科学、畜产品加工、农产品贮藏等三个学科方向,均属应用型学科,因此从科研课题的设计立项到具体实施都需要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工作。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品大幅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使食品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我省的重要产业,很多企业主动上门来寻找项目和成果,通过项目的研发和成功地推广、转化,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使校企双方形成了互惠双赢的局面,使科研与企业间形成了“科研面向企业、企业在市场中获利后又反哺科研”这一良性循环。
学院在考核科研人员的方式方法上,不仅要比较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更要看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具不完全统计,在“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至70%,其中农大红肠物美价廉,位列哈尔滨红肠四大品牌之一;“恩多益”日渐成为哈市居民不不可少的保健饮品;北大荒有机酸菜在市场上受到的欢迎程度首屈一指;乳品方向更是与伊利、蒙牛、完达山、飞鹤、万家宝的等知名企业都有研发合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北至黑河、南至马来西亚、西至新疆,西藏、东至福建、青岛,食品学院的科研人员把东农的食品科技之花播撒在生产第一线。
另外,学院领导还积极与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等媒体进行互动,与黑龙江电视台合作开辟了“科技大培训”栏目,定期邀请学院教师做客该栏目,对食品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做法进行解答和点评,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提高了学院在行业内的知名度。
通过为地方选派的科技挂职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推介、示范科技成果和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在我校共建办牵头历次组织开展的选派科技副县长工作中,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根据校地实际情况,筛选出优秀科研人员分别与杜蒙镇克尔台乡、木兰县、泰康镇等县市开展了科技服务工作,带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服务“三农”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立钢在杜蒙镇克尔台乡有计划的进行经常性和季节性的职业培训工作,普遍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饲养员的素质,使奶牛饲养标准等适用技术真正落实到田头、槽头。他在充分了解地方情况基础上,会同岳奎忠、李术清等专家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现场讲解,提供饲喂指导、疫病防治技术和畜舍设计指导,并从地情出发,采取开展适度规模小区经营, 实行股份制合作, 成立合作社、奶牛协会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吸引奶农自愿参加, 做到合作互利。在县域范围内, 他还以基层畜牧兽医站或奶牛服务站为依托, 建立配种改良和谱系档案, 疫病防治、饲料及其他生产资料供应、牛奶收购、奶牛保险、职业培训、信息交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便利奶农实施专业化生产。
程涛为调整木兰县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东农的科研新品种引进到园区进行示范种植,如冬麦1号的种植,真正起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县里主要农作物品种“多乱伪劣”的问题。挂职锻炼的三年,程涛共帮助木兰引进和开展各类项目23项,投入项目资金上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升级。他针对木兰当地的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下大气力解决影响当地农民致富的关键问题,促成了东北农业大学与木兰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质性合作,为木兰县的科技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常说:“能够帮助木兰人民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真正搬到田间地头,把最适用的先进技术教给农民,为农民兄弟做点实事、做点好事,用科技帮他们栽上摇钱树,看着他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就是对我共建工作最大的肯定。”
肖志刚在挂职期间结合各村、社区及合作社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重点聘请畜牧、兽医、农机、旅游及食品加工领域专家进行科技培训及技术指导,并就社区书屋建设工程与省、市及我校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先后确立西城和文苑社区为书屋建设、科普工作重点建设区;在幸福村北街基屯开始实施“绿色发酵床养猪”技术,并扶持5户农民示范户开展此项技术;“奶牛科学饲养及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也在八公里合作社展开。
以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创新竞赛、设立创新科研项目等方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学院在社会服务中的可喜成果,也直接促进了学院的创新性教育教学,激发了同学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近些年,学院学生屡屡在国内外食品大赛中斩获殊荣就是最好的证明。食品学院的创新型教学活动也逐步成为了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风向标。
学院学生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程采用指纹考勤,强调实验纪律,规范实验技能;开发了实验考试系统,以口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综合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重新学习,直至考试合格。学院实验室不分早晚、假期向学生开放,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之前,实行申报准入制度和培训上岗制度,并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规范学生实验室使用,增强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重视。2009年成立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后,学院学生多次参加校内和校际大学生食品实验技能大赛:仅去年一年,我校食品学院学生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两大年度赛事——第二届娃哈哈杯“中国味,为中国”食品创意大赛、第四届杜邦丹尼斯克杯“营养与健康”学生创新竞赛中,共有5支团队27名学生获得奖励。同时,我校食品学院获杜邦丹尼斯克“营养与健康”学生创新竞赛唯一的最佳组织奖。
在创新竞赛过程中,学院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院的毕业生在企业中成功实现了“落地型”转化,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了稳固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同时,学生在中粮集团、雀巢、蒙牛乳业、伊利乳业、光明乳业、三元乳业、益海嘉里、龙丹乳业、完达山乳业、飞鹤乳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辽宁升泰乳业、六和集团、雨润集团、希波集团、哈肉联、大庄园集团、大什食品、正大集团、义利公司、万家宝乳业等几十家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模式中获得了工作机会,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经毕业回访,各企业对学院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均有较高的评价。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今年1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我校食品工程在全国247所高校的同类学科中排名第八,这一成绩是对食品学院多年来重视市场需求,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做法的肯定,也为他们阔步向前,再创佳绩树立了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