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副校长李伟凯、刘竹青参加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会议
2021-08-20 09:13  

会议现场

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友善主持会议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学党史办实事要求,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着力推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强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继续教育学院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共同发力,8月19日下午,学校在继续教育学院3楼会议室召开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会议。副校长李伟凯、刘竹青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朱志猛、副院长宋珲,继续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友善、院长王杜春,副院长白玉华、李伟及继续教育学院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李友善主持会议。

校领导到资源建设部走访调研

校领导到远程教育数据中心走访调研

校领导到电商直播间走访调研

会前,李伟凯、刘竹青一行走访了继续教育院资源建设部、远程教育数据中心等部门,参观了课件制作、课程录制、电商直播等环节,了解指导学院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乡村振兴网建设、乡村振兴典型服务案例等工作。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杜春作工作汇报

会上,王杜春作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汇报,介绍了继续教育学院发展历史沿革、学院队伍、学习中心分布情况、教学管理体系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近8年所取得的成绩情况,学院“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具体思路,特别分析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出台带来的发展契机。他表示,学院围绕五大类二十种乡村人才设计的培训项目、培训方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转化的学分银行机制,培训学习与后期跟踪服务相衔接的培训体系,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培训的东农品牌。未来,学院将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一道,加强与省、市、县相关部门对接,承担更多培训任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朱志猛作工作汇报

朱志猛作了乡村振兴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汇报,介绍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本情况、机构职能、科技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情况、学校农业产业基地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和取得的工作成绩情况。他表示,学校“立足龙江”、服务“三农”出台了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组建了包括专兼职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团队,构建了服务于农垦、森工及地方县(区)的“2+N”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形成了具有“东农特色”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与继续教育学院一道,加强网络技术支撑,开发经济实用的短视频资源,为省、市、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校领导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挂牌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共同举行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挂牌仪式,将按照农业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主动对接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加强基地建设,构建功能互补的基地体系,发挥示范基地实习实训、成果展示等重要作用。

副校长刘竹青讲话

刘竹青肯定了继续教育学院多年来的办学成绩。他指出,继续教育学院在同类院校继续教育中较为突出,一是学历教育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大,招生分布广,对学校贡献较高;二是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管理能够紧跟国家政策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能够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三是办学实力强,多年的办学经验积累,打造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团队和教学服务团队,办学软硬件水平在同类院校中处于优势位置。两个学院合作以“十四五”开局为契机,利用好国家优先发展农业、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交叉融合点。对下一步工作,刘竹青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认真学习我省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二是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找准位置,聚焦农业发展,瞄准新的增长点,促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发挥双方优势,协同整合,建立协同机制,依托好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发挥职能优势,使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能力更上一层楼,服务龙江乡村振兴做出新成果和新突破。

副校长李伟凯讲话

李伟凯强调,本次双方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是以实际行动深化学习党史的具体举措,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再推进、再落实。双方要明确合作目的,共同为服务乡村振兴形成合力和支撑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创新事业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力量,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力推进,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专注力和持续力,确保取得工作实效。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建一流的教学团队,采取请培结合的方式,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提升培训品牌、品质,请的人才要用起来,同时,培训自己学校的青年学者,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建一流教学资源,发挥师资优势和媒体制作优势,结合实际需求,制作实用好用的课程资源;三是用好一流的实践基地,发挥基地服务现代大农业、智能装备优势,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强强合作,打造我校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新品牌。两个学院要紧密对接,发挥学校优势,因势而动、应时而谋,站高望远,强化战略思维,瞄准乡村振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推出新成果,推出服务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