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工作动态>>正文
 
我校“东农豆252”大豆品种田间实收测产亩产达到259.8公斤
2016-10-13 08:47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10月11日上午,宾县民和乡红光村田间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伴随着机器轰鸣的声音,一株株大豆植株被拔起,收进了大豆收获机中。这是由我校大豆遗传育种改良团队研发推广的“东农豆252”测产现场的景象。随后,在测产专家的见证下,一公顷大豆田的产量数据随之产生,本次测产田地面积10130.5平方米,收获4029公斤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59.8公斤。

测产现场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世润,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海威,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局长由天赋,省农委、科技厅有关领导,相关测产专家,兄弟县有关领导,我校党委书记冯晓、副校长张长利,科技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学院等有关领导共计60余人出席测产现场。测产会由张长利主持。

测产会现场

副校长张长利主持会议

“东农豆252”是由我校农学院吴宗璞教授指导,陈庆山教授带领的东北农业大学大豆遗传改良团队,通过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为促进我省大豆种植结构的优化,落实大豆种植面积,突出大豆种植的优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庆山教授在测产现场向与会来宾详细介绍了“东农豆252”的基本情况。“东农豆252”是“东农42”的改良品种,经过10年育种,5年推广,现已进入到大面积种植阶段。“东农豆252”粒大,百粒重可达到25-28克,外观品质和商品品质优良,符合食用大豆消费者的需求;其次是双高,实现了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达到43%左右,油分含量达到20%左右,解决了油蛋比的问题;三是高产,即在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大豆产量可达到每亩500斤,符合种植者的利益需求;四是在栽培模式上,对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配套,建立了稀植的大豆大面积生产栽培模式,对水肥的需求下降,能够满足种植的“三降”要求。

我校陈庆山教授介绍“东农豆252”的基本情况

陈庆山教授告诉记者,“东农豆252”相比以前亩产可提升10%-20%,农民可增收240元。大豆各项指标均优于欧美转基因大豆。团队今后将进一步建立种子繁育基地和实验示范基地,同时加强与企业联系,签订订购协议,力争在3-5年内实现省内种植1000万亩,将东农品牌做大做强!

在测产会上,黑龙江省农科院终身研究员刘忠堂代表测产专家组报告了测产数据。尚志市、望奎县、8511农场等兄弟县乡及企业的来宾介绍了大豆种植情况和需求情况。

黑龙江省农科院终身研究员刘忠堂代表测产专家组报告了测产数据

随后,冯晓代表学校讲话,他首先向亲临现场的测评组专家,向共同见证结果的省农委、科技厅及相关单位,向长期以来与学校密切合作的有关地市、合作社农民,向多年来为指导科研团队而辛勤付出的吴宗璞教授表示感谢,并对农学院及陈庆山教授团队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他说,大豆产业发展在我省面临困境,种植面积已从最高值7000余万亩下降到3000余万亩,因此大豆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是当前我省农业的重要工作。面对大豆单产低、品质低、种植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等困难,大豆遗传育种科研团队进行了科学、合理、有效的指导,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今天的成绩。接下来,希望团队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在第四、五、六积温带的种植产量,用实际行动完成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的科研要求。相信在学校支持、有关单位信任、企业参与下,可以真正实现大豆产业的振兴。

校党委书记冯晓在会上讲话

最后,李世润发表讲话,他对东农大豆遗传育种团队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对教师们多年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强调,“东农豆252”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是对市场需要的重要补充,满足了大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希望科研团队能够扩大种植面积,潜心研究,培育出更加优质的品种,为黑龙江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世润在会上讲话

在测产会上,记者采访了近八十岁高龄的吴宗璞教授,他对记者激动的说,作为育成人亲身经历了东农42大豆品种的兴衰历程,而“东农豆252”是东农42大豆品种的改良品种,在许多方面解决了东农42品种在遗传与推广中的问题。今天,我能够在测产现场亲眼见证这样高的产量,心里很欣慰。培育出优质大豆品种是几代大豆研究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也是王金陵先生毕生的希望。相信在王先生榜样作用的感召下和精神力量的鼓舞下,科研团队在振兴大豆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昂首向前。

吴宗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据悉,大豆遗传改良团队是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立项成立,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山为团队带头人,成员有武小霞、辛大伟、齐照明、胡振帮等,团队有三个研究方向:大豆遗传创新与遗传改良、大豆微生物分子互作和大豆系统生物育种。在东北农业大学吴宗璞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陈庆山团队和宾县合作研究,历时13年,完成了对东农42的改良,形成了系列的优异品种,进一步提升了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抗病性和早熟性,为振兴龙江大豆提供了较好的品种资源。

近几年围绕着大豆资源创新和分子辅助育种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利用杂交回交构建了导入系材料,利用理化诱变构建了大豆突变体库和TILLING库,并进一步探索了大豆分子辅助育种的方法,研究了抗病育种和育种材料及品种鉴定的分子基础,为大豆育种研究奠定了资源和功能基因基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转基因专项子课题、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重点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共10项,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二等奖1项(第一名)、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名),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著作2部,主审1部,参编5部,主持或参与育成新品种17个。申报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

关闭窗口